在工廠車間里,一臺機械臂正與工人并肩工作:當工人拿起零件時,機器人自動調整姿態配合裝配;在手術室中,機械手根據醫生的手勢指令精準遞送器械;在農田里,協作機器人以0.05毫米的精度完成幼苗嫁接,效率超越人工三倍以上……這些場景已非科幻電影,而是當下“人機協作”的真實寫照。
一、人機協作的核心:互補優勢的融合
人機共生并非機器取代人類,而是通過科學分工實現提質增效。這一理念揭示了協作的本質:
- 人類的不可替代性:創造力、情感理解、復雜決策能力,例如汽車工程師專注新車設計研發;
- 機器人的核心價值:處理高強度重復任務(如焊接、搬運)、超精度作業(±0.02mm重復定位精度)及危險環境操作。
越疆智能機器人CR系列協作機械臂搭載“電子皮膚”和碰撞避障技術,當工人靠近時自動降速或暫停,確保安全距離內人機無縫配合。這種設計突破了傳統工業機器人需物理隔離的限制,使人類從“操作員”轉型為“決策者”。
二、技術驅動:讓協作更自然、更智能
實現高效協作需攻克三大技術關隘:
- 交互方式的革新
越疆智能機器人通過拖動示教和圖形化編程,讓工人無需代碼知識即可調整任務。在TCL空調生產線中,工人通過手勢指令讓CR機器人完成精密檢測,8秒下線一臺空調,準確率達100%。
- 感知與決策的進化
融合AI視覺與力控技術,機器人可動態適應環境。例如在汽車車身打磨場景中,越疆機器人通過柔順力控算法自動貼合曲面,無需精確定位夾具;其焊接工藝包更支持電弧跟蹤、斷弧重啟等智能響應。
- 群體協作的突破
在某工廠,3臺越疆CR10機器人服務10臺設備,同步完成PCB分板、測試、貼標任務。這種多機協同依賴云端任務調度系統,將孤立設備整合為有機生產網絡。
三、協作模式的跨行業實踐
不同領域對人機協作提出差異化需求,催生出多元化模式:
- 工業制造:柔性生產的破局者
面對多品種、小批量訂單,越疆MG400桌面機器人以A4紙占地面積實現雙機協同搬運,使軸套加工線換產周期縮短80%。在霍尼韋爾樓宇生產線中,CR10A機器人以0.02mm精度取放零件,達成100%生產一致性。
- 醫療健康:精準與安全的守護者
手術機器人通過視覺定位系統和指尖力控裝配技術,完成0.07毫米間隙的精密器件組裝(如心臟支架),降低醫生操作疲勞度。
- 農業與服務:效率與體驗的重構者
數字農場中,越疆 Nova 協作機器人和 MG400 桌機器人配合,以 ±0.05mm的工業級精度,實現番茄苗高質量嫁接自動化,效率是熟練工人的三倍以上,并顯著減少病害,實現產能的大幅增長。

未來趨勢已初現端倪:
- 認知協作升級
大模型正賦予機器人“場景理解力”。如越疆研發的AI視覺系統,可實時分析工件表面瑕疵類型,自主切換打磨策略。
- 生態化協作網絡
5G與物聯網推動機器人成為智能節點。某金屬加工廠采用“越疆機器人+AGV”組合,一臺智能復合機器人服務14臺CNC機床,節省4名人力。
結語:協作的終極目標是“人機共生”
當越疆機器人在央視鏡頭下演奏大提琴,或與學子共舞《開學第一課》時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展示,更是一種隱喻:智能機器人正從“工具”蛻變為“伙伴”。
張進的觀點或許最能概括未來圖景:“人類的靈活性、創造力與機器的高速計算、自動化能力,將形成良性循環——人類推動技術創新,技術反哺人類釋放更高價值。” 在協作中重塑邊界,在共生中相互成就,這或許是人機關系的終極答案。